澧縣閘口鄉柏樟村,周圍掩映著那郁郁蔥蔥的植被,一面迎風招展的五星紅旗格外引人矚目,柏樟小學就坐落在這里。這所農村小學已有多年的辦學歷史,成百上千的孩子從這里走出大山。46歲的戴國林已在這里任教了17年,從2003年起,他一人獨自撐起教學點,一人兼校長和語文、數學和體育等各科教師,并照顧著22名孩子們日常的吃喝拉撒。鄉親們都親切地稱他為“最可愛的老師”。
一、可愛教師,扎根鄉村17年。
17歲那年,剛剛高中畢業的戴國林就被村支部老書記推薦到學校擔任民辦教師。從踏上教師崗位開始,他就與山里孩子結下了不解之緣。轉正后,他先后在幾所完小教書,但在柏樟教學點呆的時間最長。之前,柏樟教學點在山嶺上,條件比這里還艱苦。1997年村里集資把學校從山上搬到山下。那時,領導將他調至這里任教學點校長,這里還有另外3名教師,60多個學生。這些年里,2名教師先后退休,1名青年教師調走,到現在就只剩下他一個人,學生也縮減到原來的一半。一個人在教學點,既要教學生,又要負責學生的吃喝拉撒,遇上自己頭痛發燒,實在應付不過來。他動搖過,領導也好幾次想將這個教學點撤消,合并到規模較大的中心完小,可他看到眼前的山里娃,想到山里娃每天得往返二十多里的山路,他打消了離開的念頭,堅定了堅守教學點的決心。其實,立下留在教學點念頭容易,而留下來17個年頭這一漫長的過程卻十分艱辛。自己的家離教學點近二十里,剛到這里時,交通非常不便,沒有一條像樣的路,全靠步行,遇上下雨或下雪,泥濘路滑,一雙雨靴,一把雨傘,到學校常常是一身雨水一腳泥。二次因在返校途中,天下大雨,雨傘被吹翻在山水溝里,全身衣服淋成了水,加上天氣寒冷,因此患上重感冒,多虧與學校為鄰的老鄉發現,請醫送藥,才讓他恢復了身子。他妻子溫柔賢淑,又心疼又責備,但最終拗不過他,拋下家里的生意,來到他身邊,一邊照顧丈夫的生活起居,一邊幫助照顧老鄉送來的十多名幼兒。
白天,戴國林同志忙著教學,妻子江月英也成了守候在這個教學點上的“義務教員”,剛開始時,他妻子也不適應,孩子剛進校,哭的喊的,吵得頭暈,現在好了,帶著孩子們唱兒歌,做游戲,過得蠻快樂,妻子不僅擔當上了義務教員,還義務擔當上了點上的廚師。擔水、劈柴、買米這些力氣活當然是丈夫戴國林的事,而她則干上了種菜、做飯、給孩子們熱洗澡水、洗衣,甚至梳頭洗臉的生活瑣事。每個星期天下午,七山八嶺的孩子就被自己的爺爺或奶奶送到學校,他倆也不得不趕到學校,開始了一周的忙碌,一直到星期五課畢,最后一個孩子被領走,他倆才能歇息一下,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
二、可愛教師,愛灑三尺講臺。
戴國林老師或許是生性憨厚,或許是久在山村生活,他不會說慷慨激昂的語言,言行中流露出的全是山里漢子的樸素與實在。他深知,要想成為參天大樹,根必須扎得深,行得遠。如果有了一腔為學生茁壯成長的熱血,而沒有更高的文化水平和與時俱進的教育教學理念,自己的教育就成無源之水。因此,他省下錢買書,置電腦,中師函授學習畢業后,刻苦學習,獲得大專文憑。每天待學生入睡后,顧不上一天的疲勞,坐在電腦前,又開始遠程繼續教育學習。他把理論學習與自己的教學實際緊密結合,寫出了一篇篇教學札記,他寫的《教學點兒童自我學習習慣培養》和《教學點復式教學探討》先后被《湖南教育報》、《澧縣師訓》發表。為了教好每一堂課,他苦心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案,自制語文、數學等多科課堂教具,這些教具直觀、新穎、啟發性強,深受學生喜愛。他常常謙虛地說:“教學點上的孩子上學不容易,我得把好這個點,盡量讓每一個孩子學好、學個扎實。”
三、可愛的老師,愛心溫暖山村學生。
戴國林老師所處的教學點——柏樟村。七溝八嶺。游家灣、孫家灣、戴家灣、望兒崗,孩子們的家不是在山嶺上,就是在山腰、山腳,從羊腸小道下山來到學校,碰上吹風下雨,孩子們到學校幾乎是一身泥水,連小小的書包也濺滿了泥漬。戴國林老師夫婦倆心疼死了,常常是給這個孩子烤完衣服,又給那個孩子烤書包。三年級學生陳小梅,母親因家貧窮服農藥死了,父親不堪承受喪妻之痛,也遠走他鄉打工,一去幾年不回家。爺爺七十多歲,眼瞎,靠每月五十多元低保生活。戴國林夫婦倆本來就是糍粑心腸的人,當爺爺把孫子交給他倆時,他倆硬是連生活費都沒有收一分,還無償地為孩子添置衣服鞋和襪。二年級學生雷湘川,母親是四川嫁過來的,因交通不便,送診不及時留下癲癇后遺癥,后來又添了小弟弟,雷湘川的父母迫于生活壓力,把小湘川交給了戴國林老師,外出打工,家里剩下年老體弱的奶奶。小湘川成了地地道道的留守兒童。戴國林老師白天管他吃管他穿,晚上管洗澡,還要把他帶在身邊睡,遇上發病,還要用自己的摩托車送他上醫院。像陳小梅、雷湘川這樣受到戴國林老師關心資助的學生,在17年中又何止一個兩個。當有人問起時,戴國林老師總說:“山村的老百姓不容易,教學點就是孩子的家,我唯有教好管好孩子,才對得起老百姓啊!”
四、可愛老師,教出了可愛的學生。
“有一個好的校長,就有一所好的學校。”戴國林老師深知這句話的含義。他沒有睡一個完整安穩的覺,常常一夜幾次起來查看學生是否蓋好了被子,思考第二天的教學工作,哪個學生的知識點還需補一補。他沒有享受到一個完整的雙休日,為學生買米購菜,提前在星期天下午趕到學校。他用自己細心扎實的工作詮釋了對教育深摯的感情和對山里孩子未來的關注。他是一個漢子,剛毅、執著,17年的漫長歲月,他像一顆鉚釘堅守崗位,從不動搖;他更是一位可愛的老師,只要熟知他的人,都會知曉他已在17年漫長的歲月中養成了的習慣:語氣飽含溫柔,神色飽含笑容。戴閩湘,一個九歲的男孩,媽媽想要將他帶到福建石獅讀書,可孩子高低不肯,他說他離不開戴老師。每到四年級的孩子畢業后不得不離開教學點時,總是戴老師和孩子們心里都難受的時候。五六年級的學生寫作文《難忘的人》都會寫到他。山里的老鄉們早已把戴國林老師當成了自己的親人。每逢孩子考上大學,總要請他入坐上席。張揚湖南理工大學畢業,雷霞吉首大學畢業……一批又一批從這里走出去的山里娃現在成了祖國的棟梁之材,在各自的崗位上大顯身手,但他們從來沒有忘記曾經教育過自己、幫助過自己的戴老師。每逢過年過節,回到家鄉首先要來看望昔日的恩師。每談及此事時,戴老師無不自豪地說:“山里的鄉親樸實,山里的娃兒重感情,是他們的愛讓我扎根鄉小十七年啊!”
一名教師,一個教學點,一待就是十七年,而且還將繼續堅守在這里。在孩子們心田里播上知識的種子,讓愛的陽光照進每一個孩子的心靈。這是一個感動人的教師,是一個真正可愛的教師。
編輯:鄭波勇